在生命當中難免會遭遇到各種的困境與挑戰,「四念住」是佛陀教導我們如何去除煩惱、得到安隱寂靜的方法—將心念安住在覺察從身體、感受、心的狀態、內在外在一切六根的對象(法),用上精勤、正念、正知的功夫,可以超越對於自己身心世間的貪愛跟憂惱。在這裡我們要特別強調「受念住」
在《阿含經》跟《大念住經》有相關的篇章顯示,開發覺知力,覺察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用上「捨心/平等心」upekkhā,,可以對治貪瞋痴三種根本煩惱。覺察到舒服的感受,如果保持「平等心」,可對治貪。覺察到不舒服的感受,也保持「平等心」,可對治瞋。不苦不樂受通常比較微細,難以覺察;覺察到中性的感受,能保持「平等心」,則可對治癡。
在「十二因緣」中,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,其中的「受」是一個重要的環節─當「六根」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接觸「六塵」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就產生受,其實我們不是對外在的六塵境(感官對象)產生貪愛或瞋恨,而是對它們在我們身上產生的感受產生貪愛或瞋恨,如果我們經驗到某種令我們愉悅的感受,我們的身體記住這種感受,比如吃到某種美味的食物,就一再地想吃這種食物,我們對煙酒毒品上癮,其實是對這些物件在我們身體產生的感受上癮,所以,對樂受產生貪愛、對苦受產生瞋恨,就會生起煩惱。如果能開發平等心(捨心)upekkhā,就不會產生貪愛和瞋恨,解脫就在那裡。由於六根和六塵不可能不接觸,但要如何利用,走向解脫,而不是到處被綁、被束縛,就要開發覺知力,覺察感受,觀察感受的生起和滅去(生滅隨觀智),對感受保持平等心(行捨智),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。
增支部10.58:「一切法以受為會合」一切心理狀態以受為交匯處,所有在心中生起的諸法,皆有感受伴隨而生,不管心中有甚麼情緒,當下身體中也會有相對應的感受產生,用正念客觀地覺察,可以從這些感受中看到變化,了解到: 身體、感受、心、心裡的念頭都是因緣合和、變化無常的(正知),不像以前以習性作盲目的反應,就只是無為地以平等心 (中捨性心所) 繼續觀察。慢慢地,這些情緒、感受會自動地分解、消融,我們會感受前所未有的身心自在。
不分別感受是好的、不好的(六想身),就不會起貪愛和瞋恨的習性反應(行-六思身)。特別是生病時、年老時甚至生命的末期,也許會有很多不舒服的感受,正是把垃圾變黃金-自我淨化的好機會。(雜阿含1038經、相應部36.7)
- 日期:3/15(三)
- 時間:19:00~21:00
- 形式:線上演講
- 講師:恒定法師